1月11日,寒冬腊月。这一天,有两位老人走完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程。他们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做出了一个同样高尚的选择——通过天津市红十字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陈志华、王之朴,在众多的捐献者中,这只是两个普通的名字,但他们各自背后的故事,却足以写就大爱的丰碑,他们用平凡质朴的生命,诠释了闪光的人生。
践行“博爱奉献”精神的红十字会老会长
11日上午,市红十字会与天津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在接到陈志华老先生离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天津市肿瘤医院。陈先生年近八旬的老伴儿陈亨贞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潸然泪下,“咱们是‘本家’,我老伴儿也是红十字会的。”这时,工作人员才得知,2016年天津市第一位遗体捐献者,竟然是河西区红十字会的第一任会长。
“他很早之前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了,2014年被确诊得了肺癌,就赶紧办理了公证手续。”陈亨贞说,“他总是说,既然自己是红十字会的人,曾经又是医务工作者,那去世以后就理应把遗体捐献出来,既是支持咱们红十字会的事业,也可以为医学进步做点儿贡献。我们全家都支持他,我也知道这一天总是要来的。”老人虽伤心,但情绪稳定。
从陈志华先生家属处得知,老先生出生于1929年,曾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救死扶伤,妙手仁心,有他的地方就有生的希望;和平年代,他曾任职于河西区卫生局;是1979年河西区红十字会恢复工作并实现独立建制后的第一任专职会长,于1990年离休。
河西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到老会长家中致哀,客厅里仅有一方遗像,一对蜡烛,一盘水果。“我老伴儿特别嘱咐过,除了捐献遗体,他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摆花圈,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崇德笃行的象牙塔老教授
11日下午,河北大学的离休老教授王之朴先生在武清区养老院溘然长逝。这位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以自己最后的奉献铺就了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的阶梯,深刻诠释了“崇德笃行”的育人精神。
王之朴先生与老伴儿舒立英都曾是三尺讲台上的教育工作者,独生女旅居海外。老人去世后,亲属们在养老院为他举行了简单的缅怀活动,大洋彼岸的女儿只能通过手机视频与父亲做最后的告别,无限悲恸,却也包含着完成老人最后心愿的一丝欣慰。
舒立英老人告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王之朴先生进行遗体捐献的想法由来已久,女儿一直在国外工作生活,为争取全部直系亲属同意,直到2006年女儿回国探亲,老人才与老伴儿、女儿一同填写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并于2008年正式完成公证手续。
人世间有一种庄严圣洁的情感叫做“奉献”,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展示生命的全部含义。陈志华和王之朴两位老先生,虽人到暮年,然一片赤子之心却未有丝毫更改,他们都是最伟大的人。据悉,2015年,本市共有60人在身故后成功实现遗体捐献。(记者 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