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新一届道德模范囊括了方方面面,他们有敬业奉献的郭家亮、韩金玉、刘连岐、刘月升、孙国强、孙善友、闫向利,有助人为乐的耿长和、李淮清、任淑清、吴立莉、张仲明,有孝老爱亲的胡小洪、路学敏、任绍贤、杨连臣,有见义勇为的翟富来、郑丽萍,有诚实守信的高学森、刘振宇,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爱心做人,诚实做事,不管是在平凡的岗位,还是在照顾亲人的家中,不管是突发灾情临头的时刻,还是帮助他人的长期坚守中,都能以爱心与温暖对人,甚至不惜牺牲与奉献个人的宝贵时间、金钱,他们用自身行为默默影响着社会文明,使健康、向上、有情、有爱的精神环境与道德能量得以脉脉传承。
刘月升 点亮学生创新灵感之灯
刘月升是新区刘岗庄中学的一名教师,负责科技实践课程的工作。他主持的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北大港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站》项目于2010年经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顺利结题。2011年,天津卫视和联合国环境署特邀该校拍摄了新能源利用宣传片《绿色英雄》。2012年,刘月升在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主办“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这些日子采访刘月升,最受感染的是他对科学普及、对学生们的爱。刘岗庄中学对他的评价是“他点燃了孩子们内心向往科学的星星之火,让科学知识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连续几年对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的观测中,刘月升指导学生们认真观测水质水文变化,观察鸟类和动物迁徙与活动规律,让学生们在长年累月的观测与观察积累中,认识到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意义。
刘月升出生于1973年,199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1997年来到刘岗庄中学,教六至九年级科普,近20年来始终在为科技普及倾洒心血。1993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刘月升组建了科技小组,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几个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最初,从航模活动开始,逐步扩展到小发明、小制作。当时由于经费少,为了购买所需元器件,他经常把自己几百元的工资搭进去。
活动之初,工具不够,他就把自己家里的工具拿来,家里没有,他就自己掏钱买。为了让学生练电路焊接,他把家里的电路板找来,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实践。为节省制作成本,他把目光盯在了废品站,带着学生扒废品堆找材料。学校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废品站里,哪家废品收购站可以找到什么类型的零件他心里门清。一次,他开三轮车从废品站回来,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扎入路边的深沟里,自己受了伤,可爬起来后,看到零件掉水里时,他又不顾身上的伤痛一头扎入一人多深的水中打捞零件,让过路的群众十分感动,大家主动帮助他把车抬上来。为了辅导学生完成作品,他的手指曾被钻头刮伤,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一次,在修理激光切割机的时候把手指砸断,疼得他一宿一宿睡不着觉,到现在他的小手指还是弯曲的。
尽管自己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但他却认为 “只要能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意识,点亮学生内心创新的灵感之灯,这就值了。”
正是在刘月升老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孩子们逐渐喜爱上了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并结合生活实际还取得了数百项小发明专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刘岗庄中学蔚然成风。天道酬勤,经过刘月升老师多年的不懈努力,刘岗庄中学的科技活动颇具规模,并取得可喜成果。
在校本课科技课程教学中,刘月升始终以小发明教学为主,配合其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创新意识。为此,他编写了一套发明类教材《动手与发明》,用于指导学生的发明创造,至今已辅导学生小发明方案数千件,获得国家专利500余项,获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科技大赛奖项几百项。他被天津市发明协会吸收为会员。
刘岗庄中学校由于科技活动开展得好,多次被评为天津市科技活动先进校,科学素质教育先进校,中国科协会员单位。刘月升个人也获得“津门科技普及之星”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如今,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科技小组活动的受益者,有不少学生科技小发明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有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获得成功。青年企业家陈金卫——这个当年他科技小组的学生,如今在家乡成功建立起全国最大规模的蕈菌生产基地,年产值达千万元。还有自主创业设计自动化流水线的企业家商其帅等等,他们都成为了大港地区青年创业的带头人。